激发新动能 打造新优势——兰州新区新材料产业加速聚链成群
激发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兰州新区新材料产业加速聚链成群
2月21日,位于新区的兰州格瑞芬碳材料有限公司石墨化生产线通电点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7日,拥有江西九江和甘肃兰州新区两大生产基地的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敲钟上市;
8月25日,东方希望集团新区年产40万吨金属硅项目送电点火并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
今年以来,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捷报频传。伴随着宝航、海亮、德福、道氏、宏宇等国内众多新材料产业头部企业投资布局新区,新材料产业正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新优势。
高性能铜箔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期投产的车间内,一台台设备飞速运转;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塔吊高耸、机械轰鸣……走进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扑面而来。从2021年12月开工建设,到2022年6月14日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一期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不到半年出产品、9个月实现量产,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海亮集团创造了同行业建设的“新区速度”。
在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智造”车间,自动导引智能物流运输车快速穿梭在各个厂房,运送着一卷卷铜箔;智能桁架不时发出“嘀嘀”声,提示铜箔烘烤完成;设备状态指示灯不停闪烁,智能物流传送带不断将分切好的铜箔运至包装车间……
“我们公司主要是锂电池生产高性能铜箔,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8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助力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办行政经理张矅鹏说。
近年来,新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倾力招商引资,海亮、德福、宝武、宏彬、格瑞芬等众多知名企业落户新区,以高性能铜箔为代表的新材料生产呈良好发展态势。
“拳头产品”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在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张张锂电铜箔被分离成不同宽度的成品。别看它“薄如蝉翼”,却是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要的原材料:铜箔越薄,电池的质量就越轻,能量密度就越大,能容纳的电量越多。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新技术、新理念的支撑。”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传统的铜箔工艺到如今厚度仅有头发丝十二分之一的锂电铜箔,这一技术的升级与改造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与探索。
如今,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三期项目已建成,产能已达7万吨。其生产出来的锂电铜箔已经广泛运用于新能源汽车、高档电子电路等下游行业,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际市场。
已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的东方希望集团新区年产40万吨金属硅项目,是新区新材料新能源“全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属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前端,是硅系新材料产业建链补链延链的关键支撑项目,进一步带动了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园区内有3家企业都做负极材料,大家既竞争又合作,产品线设计、技术领域信息互补,客户资源共享,3家企业产能合起来能达40万吨。”兰州宏彬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王盛说。
高档铜箔、锂电池、石墨电极等新材料领域的“拳头产品”,正靠着质量优异的“硬实力”,昂首挺胸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产业延链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产业聚链成群,现有的企业和引来的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新区集聚海亮、德福、宝武、宏彬、格瑞芬等众多知名企业,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加入,构筑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集群式发展态势显现。
诸多新建项目达产后,新区将拥有年产60万吨负极材料(碳材料)、35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0万吨铝箔、3万吨电解液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之谷”,助力甘肃由原材料大省迈入新材料强省。
“随着新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多个千亿元、五百亿元产业链不断延展,产业延链补链、产业聚集的效应正在凸显。”新区经发局副局长陈舜栋对产业发展信心满满,优良的营商环境、较高比例的绿电资源,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一个个项目落地,一次次刷新纪录,一次次填补空白,新区以全产业链思维聚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力培育产业发展沃土,特别是随着德福20万吨和海亮15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宝武10万吨负极材料等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建设,初步构建起“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的产业集群,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正在加速形成,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稳步前行。(记者祁瑞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