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守护一方碧水 绘就幸福底色

张掖:守护一方碧水绘就幸福底色


(相关资料图)

盛夏时节,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内,绿意盈盈、碧水悠悠。远处的城市被青山环绕。如今,这座彩虹城市,所行之处皆风景,水城相依入画来。

今年,我市实施“百库千塘万里渠”工程、水库河库水系连通等项目,构建互连互通、多源互济、余缺调剂的水网体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在节水、管水、供水等方面发力,管好用好水资源。

开源节流节水优先

如何有效破解水源紧张难题?开源节流势在必行。

走进山丹县污水处理厂,工厂内污水处理池整齐排列,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处理后转化为清水,通过中水输送管网抵达城市中心。

“作为缺水型城市,我们用中水进行绿化浇灌,极大缓解了绿化灌溉时居民用水压力不足的情况。”山丹县城市园林绿化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中水的使用让“城市弃水”变废为宝,高效的灌溉用水也在节约使用上精准发力。

“每年夏灌用水高峰期,我们会根据小麦等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最佳灌水时间,指导农户们适时适量按轮次用水。”洪水河灌区负责人介绍。通过沟畦灌、麦草覆盖等节水措施,使灌溉用水周期由35天缩短到30天,亩均用水由420立方米降至308立方米。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4.63万亩。

此外,用水企业也通过多种方式有效节水。“我们在进行节水型器具更换和完善企业用水管网二级计量系统的同时,引进高新‘冻干’技术,降低生产用水单耗,极大提升了生产全过程用水效率。同时,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将每班次的节约成绩予以公示,把节约下来的水、电、煤以奖金的形式发给每个班组。”甘肃省银河食品工业集团项目经理说。

科技创新高效管水

在平川镇平川村5500亩高标准农田里,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将溶有肥料的灌溉水通过输水管道精准注入作物根部。

“一条管线能管80亩地,每亩地均匀浇水8小时,全村轮浇一遍只需5天,浇水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平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蒋德龙说,水肥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不仅省水,也增加了粮食产量,全村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

同时,还为全市27个大中型灌区的上万眼机井安装智能水表,实时监测地下水取用。

“我们投资4473万元打造智慧水务综合管理云平台,率先在4300眼机井安装超声波水表,在669条干支渠及直属斗渠架设流量监测设施,实现各级取水口流量全天候实时监测,在用水高峰期,安排8名专业技术人员在灌区一线待命,及时解决设备运行中的问题。”高台县水务局工程师徐学贵说。

“通过不断更新技术和设备,与2010年相比,全市用水总量由23.54亿立方米降至19.43亿立方米。”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周祖国说。

清晨,家住市区的水利工程师杜杉与往常一样,在手机屏幕上轻敲画面,与此同时,远在60公里外的祁连山酥油口水库大坝水闸缓缓升起。随后,系统会按照农户的需要和灌溉配水计划精确向下游分配水量,满足周边区域16个村2.6万人的用水需求。

“现在通过手机可随时查看水库动态和用水信息,让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杜杉说。

优化配置保障供水

民乐县洪水镇下柴村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奔跑嬉戏,老人在一旁聊天、下棋。

“这里曾是村里祖祖辈辈吃水的涝池,挑来的水混着各种杂质……如今,通过一系列治理,清水流进家家户户,喝苦咸水的日子不再有了。”村民张福回忆起当年不禁感叹。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村级水管员培训,建立农村供水工程从“源头”到“龙头”的日常管护制度和常态化动态监测机制,对纳入全市防贫监测范围的171户404人和边远山区、供水末端开展动态监测,定期核查,保障供水稳定。

7月25日,在甘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河东水厂项目现场,总干管线、大满管线和盈科管线兰新高铁以上段共51.898公里的管线成功试水标志着该项目进入试运营阶段。

甘州区万邦创业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栋说:“该项目自去年3月开工以来,经过参建各方的不懈努力,今天主管道正式试水,标志着项目建设进入试运营阶段。”

“项目的建成,将改变地下水资源超采趋势,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尽快实现城乡水资源配置保障管理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以及供排一体化、水务管理专业化,更好满足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甘州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乾升说。(水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