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讯:【书评】历经坎坷绘新图

【书评】


【资料图】

历经坎坷绘新图

高羔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41年,有一位长髯长衫的国画大师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敦煌,他就是张大千。这年春天,张大千携妻子杨宛君和儿子张心智不畏路途的艰险坎坷,从天府之国,千里迢迢奔赴敦煌临摹壁画。

那么张大千一行是如何历经坎坷抵达敦煌的呢?最近读了《回忆张大千》一书,书中对于张大千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前往敦煌的经历,作了详尽的介绍。为了追溯五代绘画技艺,张大千不辞辛苦奔赴敦煌。当时,西去敦煌,不仅车难找,路难行,甚至连食宿都成问题。

张大千在兰州给他的好友谢稚柳、张目寒的信中写道:“以交通困难,迄今尚未得出关也,奈何奈何。此间搭车之难,远过四川。坐货车其危险之大,不堪设想,即不危险,其风沙亦非我辈所能禁受,况货车亦坐不到。此际正在托人看是如何耳。”张大千的女儿张心瑞和女婿萧建初撰写的《父亲的画业》一文中提到:“在兰州遇到一位石油钻井工程师,他在玉门油田工作,为父亲一行找到了油矿运输车。”

实际上,张大千所乘坐的并不是油矿运输车,而是一种被称作“羊毛车”的苏联产的吉斯-5型小卡车。由于拉运羊毛的原因,后车厢腥膻扑鼻,车厢的栏板等处仍残留有星星点点的羊毛,有的地方还有肮脏的羊脂,但行走于江湖的张大千对此毫不在意。

张大千与夫人杨宛君坐在驾驶室里,张心智和孙宗慰等年轻人坐在后车厢里。当车子到达武威后,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振绪也要与他们结伴同行前往敦煌。考虑到范先生年事已高,张大千便将驾驶室让给他,自己则坐到了后车厢里。就这样,他们在车况不好、路况极差的情况下,摇摇晃晃地驶向了西行之路。

当到达酒泉后,他们又需要重新换乘。然而,在酒泉想找到一辆去敦煌的车子更加困难,最后他们只好又包租了一辆“羊毛车”。可是这种方便仅到瓜州就戛然而止了,因为从瓜州到敦煌全是戈壁荒漠,根本没有像样的路可以行走。他们只得改为骑马和乘牛车,而且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晚上赶路,白天休息。这是因为在戈壁滩上,太阳直射,热浪滚滚,根本没有遮阳的地方。在夜晚赶路,虽然凉爽,但有可能会遭遇狼群,因此也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时光荏苒,八十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的交通状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前往敦煌,已不像张大千当年那样历尽千辛万苦,因为无论是飞机、高铁、旅游专列、高速公路均可以抵达。这一切改变,不由使我们感叹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昌盛。

(《回忆张大千》,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