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丨《凉州十八拍》:野马奔腾,闯到了江南-环球新动态

“今天晚上在雨中的西湖畔、在纯真年代书吧,做了一场《凉州十八拍》的分享会,这是令人难忘的一次活动!谢谢,谢谢!”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晚上,作家叶舟携新书《凉州十八拍》参加“钱报读书会”,晚上11点多,他给我发了一条微信。


(资料图片)

读书会现场。

叶舟这天很开心,其中原因之一就是30年前的几个老朋友聚首了——4月23日,叶舟和杭师大教授、评论家王侃,浙传教授、诗人沈苇以及诗人梁晓明对谈。台下坐着《诗建设》主编、诗人泉子,诗人张海龙以及浙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曹元勇等人。

混血语言:诗性语言和西北土话、古汉语混合

叶舟以短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鲁迅文学奖,也创作了《敦煌本纪》《凉州十八拍》等长篇作品,他也是一个诗人。

叶舟追忆和“诗歌战友”们的情谊,追忆当年在西北的绿皮火车上喝白酒,唏嘘时间飞快。

沈苇是叶舟的老友,生于湖州,曾在新疆生活30年,从80年代起,他们“小叶小沈”互称,如今仍然如此。他们说,一直要喊到八九十岁。对于《凉州十八拍》,沈苇认为整个作品就是一个“雄心”:

“小叶大作。叶舟有诗歌的老底,整个诗歌的初心放大延展、澎湃之后,形成一个大的雄心,这个里面的时空感,磅礴跌宕的气势,纷繁编织的细节,是小叶的灵魂地理学,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读的时候,不停感慨写得太好了。一个诗人其实对小说是很挑剔的。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想起博尔赫斯一句话:我首先是读者,其次是一个诗人,再次是诗歌散文作者。叶舟对我来说,首先是西北兄弟,其次是一个诗人,再次是一个小说家,散文作家。”

沈苇盛赞叶舟作品的语言风格,其语言“诗性”“混血”,可以上天入地,大雅大俗:“真正吸引我的是小说的语言风格,语言既是我们的工具,同时是我们的生存目标。我们作为写诗的,对语言的苛刻是诗人的天性,也是个本能。

“叶舟小说语言非常有魅力,我称这种语言为混血语言,一种诗性语言和西北土话、古汉语混合生成的新鲜语言,像读元曲的铿锵,西北花儿的高亢婉转。举其几例西北土话。”

当代借鉴意义:寻根文学的重要遗产

杭师大人文学院教授王侃从一位“职业读者”的角度,称赞了作品的史诗性、思想性。

“这部小说嵌入了一个‘托孤’的情节,其中以徐惊白为首的‘少年’形象,以及以‘少年’来喻示的中国形象,是小说的叙事重点。”

王侃提到,“少年”或“少年中国”这一提法,是由梁启超首倡的。在梁启超看来,时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当脱胎换骨、戮力维新,方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所谓‘脱胎换骨’,就是要一洗古老中国的暮气、老人气,而以少年之态去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追赶他们。所以这个小说写徐惊白这个少年人物,攒起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时代诸多鲜明而深刻的历史内容,这是特别好一个点。”

“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寻根小说’也曾有这样一个思想意图。为什么寻根?就是为了寻找重塑国民性的精神资源,以配合改革开放这一新的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命题。我认为《凉州十八拍》是四十年前寻根文学在今天的集大成者,至少,其中有寻根文学的重要遗产。

在王侃看来,中国腹地积淀保存下来的一整套传统文化,那一方极具厚度的精神富矿,虽曾经成了锈带,但激活以后可以看到,其中有可以大力援引、征用的精神资源,对处于当下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人有极大借鉴意义。

西北的文学

“叶舟是一流诗人,来写小说,这个好像在之前还没有过。”诗人梁晓明说。

“我们读小说最早读张贤亮《绿化树》,是被它的内容撼动的,后来读孙犁,汪曾祺,发现除了内容还有语言本身的魅力把我们抓住了。后来余华这一代,抓住我们的是叙述语言的先锋性,而后是阿城的小说,又是跟人不一样,阿城小说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语言背后传承传统文化,和生活本底的这样一种姿态。”

梁晓明也关注到叶舟小说的语言,“在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叙述体系里从来没有的,既不是传统的又是传统的,既不是现代的又是现代的,词汇组织随处皆是,非常少见又非常自然。”

在诗人泉子看来,甘肃是一块神秘的土地,看上去不起眼,但又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作家,而叶舟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应该与甘肃的地理位置有关,河西走廊作为多种文明的交融点,往往是容易出大作家与重要作品的地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