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焦点:记者寻访兰州街头便民摊点:您家门口的“小修小补”还在吗?

记者寻访兰州街头便民摊点:

您家门口的“小修小补”还在吗?


(相关资料图)

曾几何时,兰州街头随处可见修鞋和配钥匙的摊点。大型商场一进门就能看到醒目位置贴着便民服务点:免费提供针线包、老花镜……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便民服务却越来越少了。不仅大商场、小商店没有这些服务了,甚至街头修修补补的便民摊也越来越难找。近日,记者就我市城区街头的“小修小补”摊点进行了走访,发现依然有人在这些行业里默默坚守着,他们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也让这些传统手艺得以延续。

1修鞋摊主:

能帮别人解决急事感觉很高兴

2月19日,记者来到在安宁区西路街道兴安路与万新路交汇十字口,这里有一处敞篷的街道便民服务亭,亭内摆有修鞋、修补衣物的摊子,4位摊主每天从早到晚坚守在这里。今年已70岁的修鞋摊主邵西安和侄子坐在摊前,不时有人前来修鞋。邵西安说,2012年他从万里厂退休后没事可干,就跟随着老伴在这里摆摊修鞋。“我老伴是1984年从河南老家来到兰州修鞋的,至今快40年了,当时我们摆摊的地方还是一个小市场,后来小市场被改造成了道路,我们就在人行道上摆摊,一直坚持到现在了。”邵西安说,刚开始摆摊每月收入好几百元呢,比上班挣的工资要高,现如今修鞋的客人不多了,收费标准提高了,相应的成本也增加了,每月除去成本外,月入两三千元,累是累了点,但感觉比较舒心。“虽说我们的这个修鞋小摊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我们基本上常年坚持出摊。能给人家解决着急的事儿,我感到很高兴。”

正在修鞋的秦女士说,她家就住在兰飞中区家属院,全家人的鞋子都是拿到邵师傅这里来修的,他们维修收费也比较合理,上中学的儿子特别费鞋,鞋尖总是破,其他地方还是新的,扔了怪可惜的,所以就拿来修修,还能穿一段时间,他们补一下收费仅仅两三元钱,感觉挺划算的。

说话间,邵西安将秦女士拿来的两双鞋,剪一个小块补丁,然后用修鞋机缝补几下便好了。

以前,兰州城区修鞋的小摊很多,摊主以外地人居多,那时候,人们的鞋磨坏了,都要修一修再穿一段时间。如今生活水平高了,没等到鞋坏,就已经买新的了。一双鞋穿两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修鞋摊主最大的感触。

“十几年前政府就取消了各种税费,这样下来,我们每个月能节省了上百元呢!”邵西安说,2017年4月,有关部门将他们原来的摊子进行了改建,不仅加建了棚子,还粉刷一新,现在坐在亭子下缝缝补补,能挡风避雨,感觉很舒心。

在兰州财经大学家属院东侧与段家滩路丁字路口处的西侧人行道上,3位修鞋摊一字排开,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服务。一位修鞋摊主说,之前他干过很多活,都很辛苦,后来发现兰州街头修鞋的摊点越来越少,但需要修修补补的市民比较多,收入应该不会太差。说干就干,他凑钱购买了修鞋的工具和材料,就开始了摆摊修鞋的营生。

2缝补摊主:

生意还不错收入也可观

买了裤子缝个裤边,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需要的服务。在安宁区兴安路中段一排平房商铺里,就有一位来自武威市的周女士,今年45岁的她已经在兰州做缝缝补补的活26年了。“换拉链这种活儿,现在还不少呢!”周女士说,做衣服的本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算不得什么。然而,年轻小两口拿着一个拉链缝不上的却不在少数。

周女士说,20多年前她就随父亲到了兰州。由于没有特长,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她就买了一台缝纫机,在街边支个小摊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没想到活儿还挺多。“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年轻人带着衣服上门要求换拉链、缝扣子。”她说,刚开始换一个小拉链仅仅两三元,现在换一个要七八元了。看似小本生意,月入4000元还是不成问题的。

与其他便民小摊相比,周女士的生意还不错。“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衣服都是买来穿,但现在的新衣服基本上都是机器钉扣子,扣子很容易掉,需要手工缝补。”

在西固区临洮街前街菜市场里,正在修改衣服的管齐兰说,她从事衣服修改的活计已20年了,由于要照顾家里患病的老人,每天坚持出摊半天,虽然每月的收入不到2000元,但感觉这就是自己的“事业”。

3修车摊主:

为了增加收入学会配钥匙

20多年前,骑自行车出行的人们比较多,一旦自行车出现机械故障或者漏气,推不了多远,便能找到修车的小摊。现如今,修车的小摊已经很难找到了。今年68岁的薛自来在兰州财经大学家属院东侧与段家滩路丁字路口旁的巷道口摆摊,专门维修自行车和配钥匙,一干就是30多年。

薛自来说,他是上世纪90年代从老家河南来兰州的,由于在老家干过3年的钳工,刚到兰州就在张苏滩附近摆摊修理自行车。那时骑自行车的人比较多,他最多一天可以修理20多辆自行车,每月收入过千。而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也就五六百元左右,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在三四百元左右。因此自行车坏了,很多人都会找他维修,渐渐地人们对他的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都认可了,活儿多了,收入自然也就多了。

“当时修车一个月的收入要顶上班两三个月的工资。后来骑车人少了,虽然还有人上门修车,但生意比当年淡了很多。”薛自来说,为了生计,他通过培训学习,增加了配钥匙的服务。

“现在,每天马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汽车,加上共享单车,需要维修的自行车比以前更少了。”薛自来说,“现在好的时候一天能修四五辆自行车,外加配钥匙,每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虽然少,但帮助了别人,心里感觉舒坦。这些修修补补的便民活儿,到任何年代都不应该丢失。即使我现在一天没活可干,摆摊也就当出门锻炼身体了。”

4市民声音:

没有“小修小补”真不方便

“求告知,哪里有修自行车的?”“谁知道哪里有修鞋师傅?”……经常有居民在小区业主群里发问。

西固区临洮街丽景家园西区9号楼的张女士说,她是五六年前从东川镇搬迁至临洮街新家的,新家的环境好了,可住了一段时间后却感到诸多不便,想给孙子配一把钥匙,却在小区周边三四公里范围内没有找到这样的摊子。“新房子样样好,但缺了这些不起眼的小服务,还真是挺愁人的。”

吴女士在城关区的一个成熟社区住了多年,也遇到类似问题。“我家附近原来有个修鞋摊,就在社区菜市场附近,老师傅特别热情,缝缝补补都很方便,邻居们都去那儿修鞋。不知道啥原因,最近几年这个便民摊点不见了,真是不方便。”

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近些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漂亮了。但街头小修小补的摊子越来越少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很难找到了。究其原因,有的是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还有的是小商小贩挣不到钱,不干这一行了。

“街头巷尾‘小修小补’服务赢利能力比较弱,城市发展速度快,一些小修小补摊子渐渐萎缩了,甚至难觅其踪影。”九三学社社员、兰州市人大代表翟兆君说,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的服务,老百姓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没有了这些传统的服务,生活真是不方便。城市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要保留这些便民服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滕效宏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