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市: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生态家园


(资料图)

合作市: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生态家园

记者 吴闹个次力

近年来,合作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举特色旗、打生态牌、建生态市”,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宣传、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和环境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EI指数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近年来,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完成东西城区集中供热设施脱硫除尘改造,拆除燃煤锅炉178台、322蒸吨,淘汰居民小煤炉1600余台、拆除改造土炕6500座,城区500多户餐饮店铺完成综合治理,使用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减少居民散煤使用量,人为污染排放量大幅削减,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河清岸美。引洮(博)济合供水工程于2021年10月开始向合作城区供水,广大市民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合作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扩容提标改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先后在29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市耕地安全利用率、畜禽粪污利用率90%以上。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通过环境革命小切口,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75%以上。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城区面山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4.7万亩,公路沿线建设绿色生态长廊60公里。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综合治理草原鼠害、黑土滩3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97%以上。

强化各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合作市把各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周密安排部署、层层压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查督办,经过全市上下戮力同心,持续发力,各级环保督察反馈的104项问题全部完成整改,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农牧村发展的新实践,推动城乡整体面貌由城市“盆景芬芳”向城乡“花开满园”转变。2016至2022年,累计投入9.86亿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54个,覆盖197个自然村,惠及农牧民群众4559户27642人。2020至2022年,投资2.6亿元建设旅游村21个,其中旅游标杆村4个,旅游专业村17个。为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和特色农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决维护流域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紧紧围绕河湖整治、生态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及时消除环境风险隐患。严格执行草原禁牧、休牧制度,保持草畜平衡,每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达4000万元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对早子沟金矿、辰州金矿、南畔铜矿、生态产业园区流域水质开展监督性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防范生产企业影响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更新完善各类环境预案,切实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全市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对全市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进行环境安全检查,督促规范管理、安全运行。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工作,全市辖区内辐射安全许可证、上岗人员持证率均达到100%。严把开发监督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坚持源头控制和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相结合,对高能耗、重污染、产能过剩项目,坚决拒之门外。

精心培育生态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稳步推进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牛羊饲粮药菌”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强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延链条、迈出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村增美、农牧民增收的坚实步伐,燎原乳业、华羚集团成为中国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粮食、饲草播种面积每年分别稳定在7.4万亩和4万亩以上,种植油菜2.5万亩,羊肚菌220亩。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建成大黄标准化种植基地2.2万亩,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立足合作市生态环境特点、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规划,全面开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6大领域的示范创新,努力探索符合合作市主体功能定位、体现合作优势和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公众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达91.79%。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再添一块金字招牌。

关键词: 绿水青山